国产32位MCU一直以来,微控制器(MicrocontrollerUnit;MCU)在汽车电子、工控/医疗、计算机和消费电子四大领域驰骋,但其光芒却被其他明星芯片所掩盖。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搅动市场风云,全球产业链上下游遭受冲击,MCU产能吃紧,与此同时,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,MCU芯片的需求不降反升。供需失衡下,MCU地位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伴随着物联网、智能家居、智能穿戴、汽车电子、工控领域的发展势头愈发加快,MCU市场正经历价量齐升的过程,尤其是汽车转向智能化,MCU需求量增长迅猛。然2020年上半年,疫情给了全球产业链落下一记“沉重打击”,尤其是汽车产业复苏时间远超车厂预期,导致MCU供给出现严重问题,“缺芯”困局让车用MCU成为重灾区,甚至蔓延至工业工控领域。
在市场强烈需求和国产替代的强势带动下,相关半导体企业乘势而上,纷纷加码通用或专用MCU业务,国内MCU产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MCU起势不久势头迅猛
微控制器(MCU)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(SingleChipMicrocomputer),是把中央处理器(CentralProcessUnit;CPU)的频率与规格做适当缩减,并将内存(memory)、计数器(Timer)、USB、A/D转换、UART、PLC、DMA等周边接口,甚至LCD驱动电路都整合在单一芯片上,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,为不同的应用场合做不同组合控制。具有性能高、功耗低、可编程、灵活度高等优点。
MCU出现的历史并不算长,但发展十分迅猛。自1971年英特尔(Intel)率先推出4位微处理器,随后经过8位、16位、32位乃至64位的迭代更新,MCU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,包括工业控制、医疗设备、远程控制、办公设备和家用电器、玩具和嵌入式系统。
通过独立的处理器,内存和I/O器件,MCU可以减小系统的尺寸,降低设备的成本。小到智能硬件,可穿戴产品的方案芯片,大到汽车电子,乃至智能制造2025的工业控制芯片,都可见MCU的身影。其既能作为简单应用的核心控制芯片,又能扮演好庞大系统的神经末梢,始终占据着核心的芯片地位。
MCU主流分为8位、16位和32位的处理器,由于32位MCU的出现并持续降价,叠加8位MCU简单耐用及低价优势,夹在中间的16位MCU市场不断被挤压,成为出货比例中最低的产品。因而,目前市场上MCU以8位和32位为主,其中,8位MCU凭借超低成本、设计简单等优势更为活跃,尤其是国内市场。未来随着产品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,32位MCU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