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架构
芯片平台
和芯星通UBD9A0基于自研UCD9810单北斗SoC芯片设计,内置双核CPU与高速浮点处理器,采用22nm低功耗工艺,具备1408个超级通道,显著提升卫星信号处理能力。
集成芯片级多路径抑制算法与低仰角跟踪技术,优化复杂环境下的定位稳定性。
频段支持
支持北斗全频段信号:B1I、B2I、B3I、B1C、B2a、B2b及BDS SBAS功能,覆盖北斗系统全部导航频段。
二、性能参数
定位精度
RTK定位输出:厘米级实时动态定位精度,毫米级载波相位观测量输出。
PPP定位:支持高精度单点定位(PPP)解算,适用于无差分修正场景。
数据输出能力
通过以太网接口实现50Hz高频观测值与RTK定位输出,满足高动态场景需求。
可靠性设计
工作温度范围覆盖工业级标准,适应严苛环境,尺寸为100mm × 60mm × 11.4mm,兼容主流OEM板卡接口。
三、应用场景
高精度测量测绘
适用于CORS基准站、便携式基站部署,提供连续稳定的差分数据源。
地震监测与全球地壳运动观测场景中实现毫米级后处理精度。
专业监测领域
气象观测、水文监测等需长期连续定位的场景,依赖其高稳定性与低功耗特性(典型功耗低于同级产品30%)。
四、差异化优势
对比维度 |
UBD9A0特性 |
典型竞品对比 |
北斗支持 |
全频段独立解算 |
多依赖多系统联合定位 |
功耗控制 |
22nm工艺优化,功耗更低 |
传统40nm工艺功耗较高 |
接口扩展 |
提供UART、以太网双通信接口 |
部分竞品仅支持单接口 |
五、技术扩展性
和芯星通UBD9A0支持固件远程升级,未来可通过软件更新兼容北斗新信号体制。
和芯星通UBD9A0硬件设计预留L-band信号扩展接口,为后续增强功能提供兼容性。
六、未来技术发展趋势
芯片级技术突破
算力跨越升级
新一代GNSS SoC芯片将集成更高算力核心(如双核CPU + RTK协处理器),实现50Hz RTK解算与多频段同步处理能力,适配L3/L4级自动驾驶算力需求。
2025年计划量产芯片支持1000Tops以上算力,为舱驾一体平台提供硬件基础。
制程工艺革新
逐步从22nm向12nm FinFET工艺迁移,降低功耗30%以上,满足车规级严苛能效要求。
场景化功能演进
高阶自动驾驶适配
深化与城市NOA(Navigate on Autopilot)技术融合,通过双频多系统定位芯片(如UC6580A)实现厘米级车道保持能力,应对复杂城市路况。
支持动态多路径抑制算法,优化隧道、高架桥等遮挡场景下的定位连续性。
卫星与通信技术融合
集成L-band信号接收功能,兼容星基增强系统(如北斗PPP-B2b),在无地面基站区域保持亚米级定位精度。
结合5G V2X技术,缩短差分数据延迟至50ms以内,提升实时性。
多模态传感器融合
开发标准化接口协议,支持与激光雷达、视觉相机等传感器的时间同步与数据融合,构建冗余定位体系。
行业标准参与
主导或参与制定《智能驾驶高精度定位芯片性能标准》,推动北斗高精度定位方案成为L3+自动驾驶标配。
通过射频基带一体化设计降低BOM成本,目标2026年将高精度定位模组价格压缩至主流消费级GPS芯片1.5倍以内。推动开源固件生态建设,支持第三方算法移植,加速技术普惠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