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CU模块是一种基本的控制芯片,ARM核心占据主流,生态建设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。MCU是CPU的减少版本,收集了许多外部设备,可以实现智能和轻量化控制,有许多分类标准和丰富的产品类型。
8款MCU产品核心较多,包括英特尔8051、微芯PIC、飞思卡尔自主研发架构等。ARM实现了架构的标准化,为设计平台提供了代码和软件的兼容性,促进了32款MCU的蓬勃发展。全球主流MCU厂商都引进了32款ARM架构产品。
生态建设是MCU制造商的核心竞争力。MCU芯片需要二次开发,供应商需要提供支持软硬件等开发资源。
MCU下游需求多样化,汽车和物联网应用是未来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。
MCU市场规模约150-200亿美元,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汽车、工控、家电等。
消费类等。
1)汽车:全球MCU最大的应用领域,受益于汽车电气化、智能化。
电动汽车BMS带来了新的MCU增量。
2)工业控制领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,保持低个位数增长,市场规模较大。3)家电:智能和变频带来MCU。
在增量市场上,家电总出货量有限,但变频率比例逐渐提高,小家电出货量和智能化。
化学有所改善。
4)泛消费:可穿戴设备、血压计等消费医疗带来增量应用。
5)物联网:扫地机、无人机、云台、智能家居均呈蓬勃发展趋势。
MCU产能增长相对有限,未来供需结构保持健康。自20Q3以来,世界各地。
MCU进入历史罕见的缺货状态,MCU价格上涨,如兆易创新、ST等。
6-10倍,主要原因是20Q1-Q2疫情影响全球汽车销量,进入20年下半年。
汽车工业的复苏明显超出了整车厂的预期,整车厂的紧急备货导致上游MCU厂商的反应。
然后MCU缺货状态逐渐从汽车蔓延到工控等领域。
展望未来,我们认为MCU供需不平衡至少持续到2021年底。2022年,随着MCU新产能的逐步释放,短缺状态将得到缓解。从长远来看,下游市场的稳步增长加上eflash特色技术的生产能力增长有限,MCU的供需关系将保持在相对健康的水平。
全球Top5MCU巨头占市场的75%以上,下游领域各有特色优势。
1)从核心发展来看,NXP和瑞萨是老英特尔架构厂商,随后积极开发自己的架构,包括瑞萨核心、微芯PIC架构、AtmelAVR架构、飞思卡尔HC05/08架。
2007年,ST通过推出ARM架构,成为全球32位MCU领头羊。
2)从下游应用领域来看,ST主要面向消费和工控应用;瑞萨全球汽车MCU份。
首先,通过并购IDT和Dialog布局物联网领域;NXP最初是一家老消费和工业控制MCU制造商,2015年收购飞思卡尔,加强汽车布局;2020年收购Cypress,进一步完善汽车和工业控制MCU领域;微芯8MCU主要是工业控制和消费,自主研发架构在32MCU市场失败后,2016年收购Atmel扩展32ARM平台。
目前MCU国产化率较低,缺货涨价等因素加快了国产替代进程。
目前,我国MCU市场约250-300亿元,本土厂商超过100家,但总市场份额不足15%。而且大部分厂商都集中在消费市场,工控和汽车还有待拓展。与海外厂商相比,国内MCU在产品数量和生态建设上还有很大差距,但在性价比和交货周期上还是有的。
客户服务具有独特的优势。
ST、NXP等多级供应商模式导致其MCU产品自20Q3以来交货周期延长和价格飙升,国内客户为了确保供应链安全将MCU平台切换到国内制造商,客户数量的增加将帮助国内MCU制造商开发更多的产品系列,建立更完善的生态环境,加快MCU本地化进程。